選擇溶劑時依循的準據通常是相關化合物的溶解度,以及溶劑與LC-MS所用各種游離技術的相容程度。在ESI和其他大氣壓游離技術中,溶劑揮發性和溶劑提供質子的能力相當重要。
使用質子初級溶劑,像是甲醇及摻水混合物,如1:1的甲醇/水或1:1的乙腈/H2O(水/甲醇混合物比水或甲醇純溶劑更能充分增加黏稠度,這是放熱反應所致)。水的蒸汽壓力相對低,使用100%水有可能會破壞靈敏度。添加具有揮發性的有機溶劑會減少表面張力,靈敏度也會更好。界面活性劑的質子親和力較高,雖然能讓噴霧液滴釋出更多離子,但也可能會使靈敏度降低。
非質子性共溶劑(如10% DMSO溶於水和異丙醇)能增大某些化合物的溶解度。通常會添加少量(0.1%)的甲酸,作用是讓分析物的鹼性高於溶劑,從而輔助游離的進行。不過,即使是少量添加,有些酸類(如TFA)仍有可能讓靈敏度降低,但這些酸類對於不溶於其他溶劑的化合物是不可或缺的。
在ESI游離模式中,緩衝液和鹽(Na+、K+及磷酸鹽)會使蒸汽壓力降低,結果也減弱訊號強度。液滴的表面張力增加,導致減弱揮發性的現象,只要使用揮發性相對較強的緩衝液(如弱酸鹼對所形成的醋酸銨)就能補救。
質譜分析人員如採用ESI游離技術,在必須面對的問題中,離子抑制會是較為顯著的一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2001年出版品《Guidance for Industry on 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業界生物分析方法確效指南)(Federal.Register, 66, 100, 28526)闡明了相關注意事項,避免破壞分析品質。 文章中註明幾項評估離子抑制現象存在與否的實驗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是比較分析物添加於萃取後樣品中以及直接將該分析物注入純移動相中兩種方式的多重反應監控(MRM)訊號值(峰面積或峰高度)。如果分析物在基質中的訊號弱於分析物在純溶劑中的訊號,表示出現了干擾個體。
C. Mallet等人所出版的文章描述了基質對分析物(和內標準品)造成的影響出現在層析圖中的哪些位置。實驗人員使用含相關分析物和內標準品的連續標準品溶液流添加於管柱流出物中。在LC系統上完成空白樣品萃取物進樣之後,恆定基線便往下降,表示出現了干擾物導致抑制了分析物的游離作用。
充填材料技術方面有一項重大變化,那就是雜化管柱充填材料問世,以及直徑小於2微米且具備高度選擇性的顆粒問世。移動相改性劑有可能會導致離子抑制,雜化充填材料較少依賴這類改性劑,且顆粒選擇性更高。
J. Jorgenson教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血結晶成為商品,通稱UHPLC(超高壓液相層析),這項技術有望獲得獲得比一般LCMS分析更多的資訊。教授的研究成果由Waters Corporation上市銷售,取名UPLC(或極致效能液相層析),相對於HPLC,這項技術能提高峰容量,因此能夠定義在HPLC寬峰之下會發生共析現象的化學個體。將峰濃縮成(通常)不超過兩秒寬的峰帶有利於增強質譜儀訊號值進而提高訊噪比,因此更有機會提高靈敏度。
UPLC概念改變了傳統分離處理實務慣用的參數,例如流速、粒徑大小,甚至也改變了我們對於凡第姆特(van Deemter)曲線的認識。隨著運作壓力從約2000 psi增加到20,000 psi之高,小於2 µm的顆粒直徑接近John Knox於1969年在其「諾克斯方程式」(Knox equation)中描述的理論極限。機械應力增加和超高熱效應伴隨而來的問題解決後,MS效能改善就變得多少有些不合乎理論。
在極低的線性速度下,所有管柱的效能均會明顯下降,這是我們使用HPLC時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實,但直徑較小的顆粒能發揮較好的效能,即使線性速度增加,也鮮少出現效能下降的情形。
想要看看科技顛覆實驗設計方法的範例,只要比較現在所稱「傳統」HPLC分離與UPLC分離就知道。不但徹底顛覆了分離作業的根本原理(時間縮短四倍),其選擇性也讓我們能夠更廣泛地瞭解原本無從得知的細節,例如圖中所示的咪達唑侖代謝產物。進步之後的分離處理作業讓我們知道有第二個代謝產物,也就是葡糖苷酸,m/z = 548.125。
請參閱www.waters.com資源庫中的HPLC入門讀本和UPLC入門讀本
另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