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系列入门指南所述,峰形变化是HPLC分析中的一个常见问题。理想情况下,色谱峰应对称,呈高斯峰形[D. R. Stoll, LC-GC N. Am.39 (2021), pp.353–362]。峰的对称性可通过计算USP拖尾因子(T)进行定量,如图1所示。拖尾因子等于1表示完全对称,值小于1时称为前延峰,值大于1时称为拖尾峰。许多方法都要求所有峰的拖尾因子必须在指定范围内。明显偏离1的拖尾因子可能会降低邻近洗脱峰的分离度,增加积分难度[D. R. Stoll, LC-GC N. Am.39 (2021), pp.353–362]。此外,当峰对称性较差时,峰宽通常会增加,导致峰高降低。在涉及低浓度分析物检测和定量的应用中,这可能会降低结果精密度以及定量限和检测限。
在开发低浓度分析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时,优化进样体积非常重要。理想情况下,对于固定样品组成,峰高和峰面积随着进样体积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直到发生质量、体积或检测器过载[U. D. Neue, HPLC Columns: Theory,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Wiley-VCH, New York, 1997, pp.355-356]。如图2A所示,使用5%~95%乙腈梯度分离了包含六种分析物的混合物,每种分析物的浓度均为0.2 µg/mL。进样体积为2 μL,使用2.1 × 50 mm色谱柱,因此进样体积为柱体积的1.1%。由于一般指导原则是进样体积应为柱体积的1–10% [沃特世知识共享平台48961],因此似乎仍有空间通过增加进样体积来提高色谱柱的信噪比。进样体积增加至4 μL后,得到的色谱图如图2B所示。虽然六个峰的峰面积均按预期增加至两倍,但前两个峰的峰高没有增加,而是变得更宽,并出现明显的前延峰。
峰 |
A |
B |
C |
1 |
0.84 |
0.71 |
1.07 |
2 |
1.27 |
0.72 |
1.29 |
3 |
0.93 |
1.09 |
1.33 |
4 |
1.03 |
1.22 |
1.41 |
5 |
1.3 |
1.35 |
1.26 |
6 |
1.15 |
1.25 |
1.32 |
如前两部分所述,峰对称性发生变化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包括HPLC系统、流动相、样品和色谱柱的问题[J. W. Dolan and L. R. Snyder, Troubleshooting LC System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1989, pp.385-420]。如之前所讨论的,在进行故障诊断排除时建议首先仔细分析色谱图,观察出现峰形变化的是所有峰,还是仅其中一部分峰。如果色谱图中仅部分峰出现前延峰(如图2B所示),原因可能是干扰化合物共流出、样品过载或使用的样品溶剂过强。由于该问题是在增加进样体积后出现的,并且分析物浓度较低,因此最有可能是后者。图2A和2B所示色谱图使用的样品溶剂为50/50 v/v乙腈/水,这是因为某些分析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由于梯度开始的乙腈浓度只有5%,因此样品溶剂的强度明显高于初始流动相。由于先洗脱的分析物疏水性较弱,因此受强样品溶剂的影响更大。为验证这一假设,用相同的分析物浓度,但采用不同的乙腈/水比例,制备了一系列样品。前两个峰的拖尾因子结果如图3所示。两种分析物的拖尾因子随乙腈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使用强样品溶剂是导致图2B中出现前延峰的原因。为避免此问题,同时确保能够溶解疏水性最强的分析物,选择的乙腈浓度为10%。图2C展示了进样4 μL用10/90 v/v乙腈/水溶解的样品所得到的色谱图。与2 μL进样体积相比,现在所有峰的峰高均达到了预期的两倍,且峰对称性良好。在优化进样体积时,应始终考虑样品溶剂相对于初始流动相组成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