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初步证明某分离物具有潜在价值,可“放大”分离方法,分离出更大量的该分离物以供进一步评估。要在大规模分离中维持小规模分离的各项属性(如分离度等)很容易。必须借助已定义的数学公式修改流速、上样量和系统硬件参数,从而有效地将分离方法转移至更高容量的色谱柱。
方法放大的第一阶段通常是获取mg级到g级的分离物用于从早期生物学评价到建立具有改进治疗特性的产品类似物的结构 - 活性关系等多种用途。方法放大的下一阶段需要获取100 g到数千克(或更多)的目标物质用于临床前和临床开发,如果开发成功,将最终决定全面投产。这种规模的分离要用到良好生产规范(cGMP)等指导文件和质量控制手段。
纯化规模 |
目标物质量 |
典型应用 |
分析级微纯化 |
µg |
小规模药物研发实验中的酶或化合物分离 |
半制备型 |
mg |
小规模生物检测、结构解析和代谢物表征 |
制备型 |
g |
分析参比标准品、毒理学研究 |
工艺型 |
kg |
工业规模的药物和活性化合物生产 |
方法放大工作流程分为几个步骤。必须保证放大计算的准确性,否则最终可能无法达到小规模分离的分离度。为了提高方法放大的成功率,同时维持保留时间和选择性不变,需要仔细考虑以下要求:
在放大方法或更改系统时,延迟体积(即系统体积或死体积)对于维持早洗脱峰的峰分离度很重要。延迟体积是指梯度形成处到色谱柱柱头之间的体积。在高压混合LC系统中,该体积主要包括混合器、连接管路和自动进样器定量环的体积。低压混合系统包括来自泵的上游溶剂,因此这些额外的管路体积加上泵头(一个或多个)体积,再加上混合器、连接管路和自动进样器定量环的体积共同组成了总延迟体积。
等度分离的流动相组分通过在线方式混合,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延迟体积,但由于流动相浓度恒定,色谱分离结果中观察不到差异。另一方面,梯度方法则依赖流动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现峰分离。在梯度方法中补偿延迟体积可确保峰保留时间得以维持,需要收集纯馏分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需测定延迟体积,可根据www.waters.com/prepcalculator上的“分析级至制备级梯度转换器”所用的方法,采用流动相A和含有UV吸收能力不同的添加剂(例如0.05 mg/mL尿嘧啶或0.2%丙酮的乙腈溶液)的流动相B溶剂组成分级梯度进行测定。
1. 取下色谱柱。 2. 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含有添加剂(0.05 mg/mL尿嘧啶或0.2%丙酮)的乙腈为流动相B。 3. 将UV检测器波长设置为254 nm。 4. 计算两次延迟体积(即采用原仪器中的流速计算,以及采用目标仪器中的预期流速计算)。 5. 使用100%流动相A采集基线5 min。 6. 将梯级设置为5 min后变为100%流动相B,然后继续采集数据5 min。 7. 测定100%流动相A和100%流动相B之间的吸光度差值。 8. 测定该吸光度差值的50%处的时间。 9. 计算梯级起点与50%点之间的时间差值。 10. 将时间差值乘以流速。 |
在纯化色谱分离中,保持目标化合物具有足够的分离度是一个关注重点。色谱柱容量(或称上样量)以化合物与邻近峰的分离度为衡量标准。虽然色谱柱容量主要受色谱柱柱长和内径影响,样品溶解性和样品混合物的复杂性等其他因素对此也有一定影响。色谱柱容量的趋势如下:
直径(mm) |
|||||
柱长(mm) |
4.6 |
10 |
19 |
30 |
50 |
50 |
3 |
15 |
45 |
110 |
310 |
75 |
? |
? |
? |
165 |
? |
100 |
5 |
25 |
90 |
225 |
620 |
150 |
8 |
40 |
135 |
335 |
930 |
250 |
13 |
60 |
225 |
560 |
1550 |
合理的流速(mL/min) |
1.4 |
6.6 |
24 |
60 |
164 |
合理的进样体积(µL) |
20 |
100 |
350 |
880 |
2450 |
在方法放大之前,应通过上样量研究来确定特定目标化合物的理想上样量。这些研究以小规模进行,并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方法:制备高浓度样品,然后逐步增大进样体积;或者制备多个浓度的样品,进样体积保持恒定。这两种方法的目标都是在保持目标化合物与邻近杂质之间具有足够分离度的前提下,确定可进样的最大样品浓度或进样体积。确定色谱柱容量后,可利用公式将其放大,以便用于内径更大的色谱柱和大规模工作流程。
公式10:上样浓度放大
因此,要将4.6 mm × 50 mm分析型色谱上1800 µg (1.8 mg)的上样量等效放大至19 mm × 50 mm制备型色谱柱:
公式11:进样体积放大
要放大20 µL的进样体积:
DMSO等强溶剂可以改善样品溶解性,进而可能增大色谱柱容量。然而,进样大体积的强溶剂会导致色谱峰畸变,这反而会减少可成功分离的产物量。
若强溶剂从进样器输送到柱头的过程中在水性溶剂流中间形成溶剂簇,就会导致峰畸变。溶剂簇边缘的强样品溶剂被水性溶剂稀释,可能会引起样品沉淀,这种沉淀可能会堵塞流路塞,进而导致高压系统关闭。
如果沉淀没有导致系统关闭,样品将进入色谱柱,但色谱柱上不会有样品被保留,直到样品簇被流动相稀释。进样体积较大时,样品簇必须沿着色谱柱移动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才能达到所需的稀释度。在这种情况下,样品沉积为宽谱带,占据大部分色谱柱体积,这会导致需要大量洗脱液才能洗脱出很宽的峰,且峰分离度不足。通过严格限制进样体积和上样量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替代方法是用水或弱溶剂对样品进行充分稀释,以确保足够的保留性能。
由于通量和回收率受到影响,上述两种方法都不理想。柱头稀释系统采用另一种配置,能够在色谱柱入口处使用水性稀释剂流对输送至此的样品簇进行连续稀释。输送至色谱柱的流速非常快,因此不会产生沉淀。接下来,样品分子会被吸附到填料上,形成非常窄的谱带,进而被洗脱为分离良好的小体积峰。柱头稀释还使得样品不容易在定量环或柱头处发生沉淀,因此能改善系统稳定性。
由于样品组分峰之间的分离度得以改善,我们可以增大进样量,从而减少分离所需的进样次数。在实际操作中,采用柱头稀释通常可将色谱柱上样量提升3~5倍。发生高压关闭的频率降低,色谱柱寿命也更长。
为了在放大过程中保障分离质量,小规模和大规模色谱柱的线性流速必须保持恒定,因此在柱长、粒径和填料相同的大规模和小规模色谱柱之间进行流速放大效果最佳。放大流速时必须考虑系统的硬件能力,例如最大泵流量和背压限制。如果硬件无法满足流速要求,应考虑更换合适的仪器以满足放大要求。
公式12:流速放大
例如,假设分析型色谱柱(5 µm, 4.6 mm × 50 mm)的流速为1.5 mL/min,则制备型色谱柱(5 µm, 19 mm × 50 mm)的流速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一般来说,如果可通过调节流速保持流动相线性速度不变,进行方法放大时不需要更改梯度。如果柱长不同,则必须计算梯度时间,以保持小规模分离时的分离度和保留时间。
公式13:梯度时间放大
例如,50 mm分析型色谱柱上持续5 min的线性梯度区段在100 mm制备型色谱柱上应为10 min:
上样量、流速和梯度的放大计算也可以通过制备型OBD方法转换器执行。该转换器是一款操作简单的应用程序,可执行所有分析级到制备级的放大计算,包括上样量、系统体积、流速、溶剂体积消耗量、质谱引导的色谱分离方法的分流比计算,以及梯度聚焦UPLC方法到制备级方法的转换等。您可以通过www.waters.com/prepcalculator或沃特世纯化软件(如ChromScope)访问该应用程序。